夜幕深沉,十點鐘的精神科病房在白熾燈柔和的光暈中靜謐無聲,如同輕柔的紗幔,溫柔地籠罩著每一個角落。我輕手輕腳地完成對12床老年患者的巡查,回到護士站。桌上那本《紅色家規(guī)》靜靜攤開著,恰似一位無聲的導師,正翻到“習仲勛的十條家規(guī)”這一章。我曾在此頁的墨跡未干的筆記上,鄭重寫下:“廉潔不是口號,是把‘公’字刻進骨髓?!贝丝?,這句話如同一把靈動的鑰匙,輕輕開啟了我對職業(yè)的深層思索之門。
紅色家規(guī)里的“公”與“私”:照見護理初心的一面鏡子
初讀《紅色家規(guī)》,最震撼的不是那些廣為人知的“大道理”,而是藏在生活褶皺里的“小堅持”。比如毛澤東同志的“四不主義”:“不介紹、不推薦、不說話、不寫信”這種“不搞特殊”的工作作風,與我所在的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的“公平課”驚人重疊。
精神科的患者,恰似一面面風格各異的棱鏡,折射出人間最原始、最純粹的情感需求。他們或許會因為護士多陪自己聊了十分鐘,便像孩子般偷偷塞來一顆水果糖,那小小的糖果里,代表著對溫暖的感激;或許會因為今天護士沒幫自己調(diào)好電視角度,就如被點燃的火藥桶般鬧起脾氣,那怒氣背后,藏著的是對關(guān)懷的渴望;又或許會因長期接受照顧而產(chǎn)生“被偏愛”的執(zhí)念,那執(zhí)念里,是脆弱心靈對安全感的追求。紅色家規(guī)里反復強調(diào)的“公”,絕非是冷冰冰、毫無溫度的規(guī)則,而是飽含著“把每個患者都當家人”的深情溫度。
更讓我陷入深度思索的,是“親清”界限的精準把握。周恩來同志的“十條家規(guī)”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guān)系”,這種“不借光”的清醒與堅定,在精神科護理這片特殊的天地里,有著特殊且至關(guān)重要的實踐意義。曾有一位患者家屬,帶著一絲小心翼翼和些許期待,悄悄找到我說:“你看我找找誰的關(guān)系,你們才能給我們安排一個單間?!蔽彝先艘蚧糜X蜷縮在墻角的瘦弱身影,腦海中瞬間浮現(xiàn)出劉伯承元帥教育子女“絕不能利用我的名義搞特殊”的家書,那鏗鏘有力的話語仿佛在耳邊回響。于是,我目光堅定地對家屬說:“你什么關(guān)系都不需要找,如果病人有需要,我們會安排好?!弊罱K,在我們的努力下,為老人申請到了單獨的病房。家屬紅著眼眶辦完出院手續(xù)時,緊緊握著我的手,感慨地說:“原來最好的‘關(guān)系’,是不需要走關(guān)系的信任?!?/span>
讓廉潔成為護理基因:從“獨善其身”到“薪火相傳”
《紅色家規(guī)》最令人動容之處是家風在代際間的“接力傳遞”。領導人陳云的孩子至今記得他補了又補的衣服和用了六十年的剃須刀,董必武將軍的小兒子還保留著父親當年用過的破了洞的洗臉毛巾和快要斷柄的牙刷。這種傳承如同一股清泉,源源不斷地流淌,啟示著我們:廉潔文化的踐行,需要從個體的自律升華為團隊的自覺,如同星星之火,終能形成燎原之勢。
面對新時代的護理需求,我們積極探索,力求找到更貼合精神科特點的廉潔實踐之路。針對家屬可能提出的“特殊請求”,我們精心制作了“廉潔護理明白卡”,清晰列出“可以做的”和“不可以做的”,如同一張清晰的地圖,為護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些舉措不僅讓患者家屬更加安心,也如同春風化雨,讓年輕護士在實踐中深刻理解:廉潔并非是束縛手腳的沉重枷鎖,而是讓專業(yè)護理更加純粹、更加閃耀的保護罩。
更讓我感到無比欣慰的是,這種廉潔文化正在如同春雨潤物般反哺護理質(zhì)量。當我們不再為私利分心,就能將更多精力如同涓涓細流般投入到細節(jié)的優(yōu)化中:為老年患者設計防墜床的“溫馨提醒”,那小小的提醒牌,如同守護天使,時刻保障著患者的安全;給兒童患者準備緩解焦慮的“情緒手偶”,那可愛的手偶,如同溫暖的伙伴,陪伴著孩子們度過難熬的時光。有位出院患者在感謝信里寫道:“這里的護士不圖回報,所以更懂怎么愛我?!边@句話如同一顆璀璨的珍珠,在歲月的長河中閃耀著光芒,串起了我們所有的努力——原來,最好的廉潔,是讓患者感受到被純粹地對待,那是一種毫無雜質(zhì)、全心全意的關(guān)懷。
《紅色家規(guī)》里鄧穎超同志說過:“我們共產(chǎn)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睂τ诰窨谱o士而言,拒絕這份特殊化,是對患者最基本的尊重,如同守護生命之花的園丁,精心呵護著每一朵嬌嫩的花朵;堅持不搞特殊,是對職業(yè)最深情的告白,如同忠誠的衛(wèi)士,堅守著護理的神圣使命。
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把《紅色家規(guī)》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讓它成為我心靈的錨點,在茫茫的職業(yè)海洋中為我指引方向。當我在凌晨三點為躁動患者蓋好被子,在深夜核對每一份護理記錄時,都會想起那些紅色家風里的堅守——它們不是掛在墻上的冰冷標語,而是融入血脈的熾熱信念;不是約束行為的生硬規(guī)則,而是照亮職業(yè)道路的璀璨燈塔。因為我深知:唯有守住內(nèi)心的清明,如同守護一片純凈的藍天,才能真正照見患者的康復之路;唯有傳承紅色的家風,如同傳承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才能不負“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讓這份神圣的職業(yè)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臨床黨支部 朱婭